三、2022年重点工作建议

今年是本届政府开局之年,也是宜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起步之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多作贡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经济合理增速、社会大局稳定,努力实现有质量的增长、有感受的发展、有实物量的变化,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的主要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完成省上下达的物价调控、节能减排等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培育产业生态为核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力打造现代工业“5+1”产业集群。毫不动摇坚持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支撑地位,深入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切实推动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白酒食品产业,充分发挥宜宾作为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浓香型白酒地区的优势,加大优质白酒企业扶持力度,加强产区识别和市场营销,力争实现营业收入1200亿元;支持五粮液集团紧盯世界500强目标,加快推进厂区规划设计和10万吨生态酿酒等项目建设,持续做大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支持酒茶集团以独立上市为目标,加强资源整合,服务白酒、茶等全产业链发展。动力电池产业,建成四川时代3、5期和时代吉利1期等项目,加快四川时代7—10期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时代吉利2期项目落地,高质量办好首届世界动力电池发展大会;紧盯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引进落地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核心配套项目10个以上,着力构建动力电池“1+6”产业生态圈,力争实现营业收入400亿元,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建设“动力电池之都”;抢抓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风口期”,稳步发展页岩气等清洁能源产业,多赛道布局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应用产业。智能终端产业,制定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支持现有企业提高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引导企业结合物联网场景应用加快转型、拓展市场,力争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大力引进显示组件等关键零部件和物联网等关联领域的头部企业,形成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引进整车制造和配套产业项目,构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体系,提升汽车产业规模;研究制定智轨“投建运营维管”新模式,强化产品应用推广,提高智轨的市场认可度和知名度;推动普什集团公司整体搬迁等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链供应链,力争实现营业收入220亿元。新材料产业,以丝丽雅集团、屏山纺织产业园为重点,强化企业招引和项目落地,推动纺织产业全链条发展;依托宜宾纸业、天之华等重点企业,大力推进生物基纤维的研发和产业化;实施丝丽雅2万吨双极膜碳酸锂制氢氧化锂、天原集团1.5万吨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等项目,科学论证丝丽雅盐坪坝园区搬迁,加快建设世界级生物基纤维材料基地、西部领先的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和新型建材特色示范基地,力争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医疗器械产业,按照“1+N”产业空间布局,紧盯高端医疗设备、现代中药、医用耗材等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招大引强,推进普瑞斯高分子生物科技园技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应急产业(医用卫生)示范基地,力争实现营业收入70亿元。

加快培育现代农业“5+2”产业体系。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行动,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坚持规划引领,高质量做好以片区为单元的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确保规划与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保护等高度契合、有机衔接,科学布局发展空间。严守耕地红线,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新增高标准农田23.37万亩以上,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持续壮大特色产业规模,紧紧围绕酿酒专用粮、竹、茶、蚕桑、油樟、生猪、水产等特色产业,科学策划实施“环长江”酿酒专用粮示范基地等项目,做大农业种养殖产业规模,力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20亿元以上;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发挥“链主”作用,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持续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现代竹产业园区创建,加大园区实体化运营比例和水平,精准引进龙头企业,力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290户以上。实施名优特新农业品牌培育,大力实施质量兴农和绿色兴农战略,重点把“宜宾酒”“宜宾竹”“宜宾早茶”等培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品牌效益。

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5+1”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优化提升商贸物流业,科学布局临港商圈、临空商圈、高铁商圈,培育壮大宜宾国际竹产品交易中心、川南国际茶城等专业市场,高品质打造宜宾水街、李庄古镇等夜间经济集聚区;引进培育一批电商龙头企业,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60亿元;加快推进象鼻公铁物流园、临港国际物流园等重点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物流,切实打造内外联通的物流网络,力争物流业增加值达290亿元;大力培育消费热点,发展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活动。培育壮大金融服务业,支持保险、信贷、证券等创新发展,实施企业上市挂牌培育计划,积极推动宜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上市,加快建设市属国有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力争存贷款余额突破8000亿元。加快发展文体旅游业,推进蜀南竹海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兴文石海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李庄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五粮液景区创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加快市奥体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赛事经济。大力发展会展业,高水平承办中国国际名酒博览会、国际(宜宾)茶业年会、国际竹产业发展峰会(竹产品交易会)、中国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大会等品牌展会,切实将区位优势转化为服务业集聚优势,让宜宾成为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中心。

进一步筑牢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大力实施振兴县域经济行动,优先聚力壮大产业规模,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坚持以产聚人、以人定城,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抓好县域产业园区建设,紧紧围绕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园区道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服务功能,健全园区要素保障机制,确保项目引得来、落得下、发展得好;支持各县(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和承载能力,加快培育壮大1—2个主导产业;探索实施“五位一体”园区开发建设新模式,力争全市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新增“四上企业”130户以上。高标准推进县城和中心镇规划建设,统筹考虑各县(区)地理区位、人口流动、产业招引、功能带动等因素,加快建设规模适宜、功能齐备、产业兴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小城市;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工业、农业、商贸、文旅强镇,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持。统筹完善市域路网,积极推进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加快宜宾经南溪至泸州快速通道、宜宾至长宁快速通道拓宽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打造中心城区至县城、相邻县城之间“半小时通勤圈”。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和扩大民间投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1.5%以上,加快建设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

(二)以实现筑城聚人为目标,推进城市高品质建设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科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有序拓展城市空间。加快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扎实做好与省级五大片区“1+5”国土空间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高效衔接,与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深度融合,合理界定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科学确定片区开发时序、功能配置和建设方式,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高质量开展城市规划设计,以片区识别为基础,分类抓好城市建成区、城市新区片区识别和规划设计,完成渝昆高铁门户区域深度城市设计、成贵高铁南片区概念城市设计,扎实做好三江新区高铁片区、天原片区沿江区、一曼新城片区等区域城市设计,以点带面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持续完善城市路网,进一步优化城市骨架,加快酒都大道三期、叙州大道、外江路等项目建设;实施城市通勤路网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川云中路改造及连接线匝道、岷江大桥南桥头至南门桥快速通道、长江大道下穿蜀南大道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城市内环线。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实施城市体检、生态修复、功能修补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优化城市生态功能,大力实施龙头山等山体生态修复,加快推进黄沙河、桂溪河等生态治理项目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排查改造工程和城市内涝治理,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社会功能,合理布局商贸、物流、金融、教育、医疗、康养、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功能,建好三江口CBD、竹文化商业街等项目,打造舒适便捷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健全城市经济功能,发挥专业化平台公司的作用,加快城市大脑等项目建设,提升信息产业基础设施能级;以新型产业用地(M0)为基础、信息服务类产业为导向,引进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人才和机构,丰富城市业态。

持续提升城市品质。认真践行公园城市理念,切实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统筹推进景城融合,充分发挥“三江六岸”的独特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城市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合理增加临山、滨水功能性设施,打造一批餐饮娱乐、休闲观光等高品质生活场景,真正让城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记忆。彰显城市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宜宾深厚的酒、茶、竹文化以及长江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推进冠英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水东门等历史风貌区保护利用,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内涵。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加快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体系、数字化平台建设,建成智慧交管和应急指挥中心等项目,鼓励企业和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三)以强化产教融合为引领,推进创新高水平赋能

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充分发挥大学城科创城“人才库”“智力库”作用,推进在宜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切实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持续推进高教园建设,建成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一期)、宜宾学院临港校区(二期)、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宜宾校区(二期)及配套K12精品学校,全力推进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二期)、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二期)建设,力争在校大学生达9万人以上;支持宜宾学院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更名大学创造条件。高标准建设高职园,推进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整体迁建和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省级“双高计划”院校;积极申建宜宾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宜宾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力争全市中高职生达8万人以上。推动校地互动融合,支持引进高校本土化发展,推动落实高校独立招生代码;健全与高校的沟通、对接和服务机制,支持在宜高校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更好实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等功能。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抢抓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机遇,大力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更好把科教人才“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丰富产教融合载体,支持在宜高校联合市内企业、重点单位,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四川实训中心、产教融合园区等重大平台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区域生产性实训平台集群。加强科技联合攻关,充分发挥现有高校、产研院作用,聚焦动力电池、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有序推进“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发挥好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川南分中心作用,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加快打造辐射川渝滇黔结合部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集散地,力争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2%。

切实增强创新供给能力。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统筹整合平台、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夯实创新平台,高水平运营市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推进大学科技园(一期)建设,建好四川新能源汽车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孵化)平台10家以上;建立完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打通军民融合发展通道。做强创新主体,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争认定备案高新技术企业220家,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4%以上。集聚创新人才,大力实施“人才菁聚工程”“人才展翼工程”“宜宾英才计划”,力争引进高端创新创业项目团队20个以上。

(四)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平台高能级拓展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加快推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改革,持续增强发展动能。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加快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实体化转型,支持三江集团等建立产业发展投融偿闭环机制,推动宜发展集团、市新兴产业集团等建立产业发展基金群,通过头部资本和专业团队链接高端产业落户宜宾;支持市建投集团等加快资源整合,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稳妥开展多种形式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持续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推进翠屏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强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监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全方位提升开放合作层级。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拓展交流平台、健全合作机制、创新链接方式,推动更多合作成果落地。强化区域协作联动,推动成宜“1+13”“1+5+2”、渝宜“1+1+1+N”合作协议落地,加快长江上游成宜国际物流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落实与南向节点城市合作协议,共建川桂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加强与嘉兴市合作,加快建设屏山县纺织产业协作示范园;创新区域协作机制,探索建立国际(地区)合作园、飞地园区。建强开放合作平台,围绕“五个示范区”定位,对照国家级新区标准,用好用活各类支持政策,进一步赋能三江新区发展,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80亿元;高质量创建国家高新区,进一步梳理完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实施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监管中心等项目,全面提升宜宾综合保税区、国家临时开放口岸、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宜宾协同改革先行区、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等开放平台运营效能;深化“万企出国门”活动,完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功能,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创新产业招商模式,充分发挥头部基金的产业链接能力,大力开展基金招商,打造产业集群“以投促引、投引结合”新模式;探索股权、债权、供应链金融等“以投代补”合作模式,实施精准招商;加快建设专业化招商队伍,选聘一批头部企业、投资机构、知名商协会、行业协会、智库等作为招商大使,力争签约项目200个以上,引进国内省外到位资金530亿元以上,新增落户“三类500强”、上市公司、行业领军企业5户以上。

加快推进重大通道建设。围绕“铁公水空”立体交通体系,全力推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通达便捷度。铁路方面,推进成自宜高铁、渝昆高铁宜宾至重庆段、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宜宾进港铁路建设,加快宜西攀高铁、珙叙铁路前期工作,持续提升铁路运输能力。公路方面,加快推进仁寿至沐川至新市、宜宾至威信、新市至金阳等高速公路建设,争取开工建设南溪至内江、宜宾经泸州至江津高速公路,加快宜宾至新市、重庆经叙永至筠连至盐津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拓宽高速路网覆盖面。水运方面,推动长江、岷江和金沙江航道扩能,实施志城作业区港口功能拓展,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空港方面,加快推进五粮液机场扩能增效,力争建成航空临时开放口岸、通航航线达44条、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60万人次以上。

(五)以促进共同富裕为导向,推进民生高标准改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持续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不摘”要求,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及时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扎实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示范行动,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11个,争创省级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区)1个、先进乡镇2个、示范村30个;持续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各级衔接资金16亿元,实施乡村环境治理项目16个以上、补短和提升项目1000个以上。加快建设向家坝灌区、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小型水库渠道工程,开工建设仁和水库;巩固和深化“金通工程”试点成果,新(改)建农村公路400公里以上。健全乡村振兴推进和保障机制,科学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出台差异化的精准支持政策,加快建设专业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健全绩效评价考核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民有所呼、政有所为”,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加大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灵活就业用工体系,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切实提升普惠性保障水平,全面完成“幸福宜宾”十大民生工程,继续实施好全民免费健康体检等民生实事;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10万人、基本医疗保障依法覆盖全民。扎实推进城乡安居工程建设,健全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住房保障供应体系,有效解决群众“租房难、住房难”问题。着力做好特殊群体保障,强化“一老一小”服务,精准梳理老龄人口、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年龄结构、分布区域、生活现状、服务需求,深入实施机构养老服务提档升级工程、“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等针对性举措,分级分类提供生活照料、康复照护、社会救助等优质服务。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扎实做好教育、医疗等服务工作,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做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全面发展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省级试验区;切实抓好“双规范双减轻”工作,大力实施名校、名师、名校长五年培育计划;加快推进宜一中、宜三中、市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等项目建设,建成中小学(幼儿园)项目143个。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以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集成改革试点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新院区项目和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文体事业发展,推进区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通过国家等级认定,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和城乡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积极主动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宜宾段、邹敬园励志教育基地、市民健身中心、高铁体育公园和市文化中心建设,全力申办第15届省运会。推动决策咨询、社会科学、民族宗教、审计、统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地方志、爱国卫生、公积金、机关事务、红十字、防震减灾、科协、档案、保密、气象、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等事业高质量发展。

(六)以维护安全稳定为保障,推进社会高效能治理

持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力夯实生态本底,强化河(湖)长制、林长制,继续实施长江、金沙江、岷江生态综合治理和修复,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和矿区恢复治理,严格执行“三线一单”和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政策。扎实开展污染治理,做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群众投诉问题等整改落实,确保按期完成率100%;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大气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分类整治,确保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不低于80.8%,国、省考核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100%,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加快推进节能降碳,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完成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积极推进交通运输领域“五转”;用好全国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的政策机遇,深入实施“电动宜宾”行动,加快打造全省电动化样板城市。

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系统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深入开展风险排查整治,不断健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体制机制。科学精准落实疫情防控策略,抓好重点人员排查管控、重点场所常态化监管、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等各项工作,全力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抓好煤矿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灭火、城镇燃气、食药品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坚决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着力防范金融风险,强化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借贷活动监管,做好非法集资风险防控化解工作。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完善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严格执行中央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和隐性债务风险防控措施,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积极稳妥化解存量债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煤电油气等能源安全保障,强化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满足生产生活需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扎实做好“八五”普法和“法律十二进”,加快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增强城乡基层治理效能。深入开展平安系统创建活动,高标准通过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验收,抓好三江中心法务区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持续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加强网络安全防控和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违法犯罪综合整治,坚决打击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等突出违法犯罪,新建或改扩建公安派出所72个。强化城乡基层治理,建立完善自治协商、村(居)务公开、“一肩挑”监督等制度机制,实施基层群众自治试点示范工程,依法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全面推进信访“治重化积”,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强化国防建设保障。加强国防和后备力量体系建设,强化全民国防教育,持续做好征兵、民兵、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国防交通、国防设施保护等工作。依法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夯实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基础,维护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加快推进烈士纪念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全力抓好“六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政府系统党的建设、业务能力、依法行政等全面加强。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累计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2051件和政协委员提案、意见1584件,办复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纠治“四风”,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各位代表,求木之长,必固其本。面对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时代号召,我们将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切实以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态度,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坚守为民初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政府工作的努力方向。我们将切实站稳人民立场,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的一般准则和基本要求。我们将认真践行全过程民主理念,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尽心尽责办好每一件代表议案建议、每一项政协提案,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监察监督和社会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大力支持配合市人大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政府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强化政务公开,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不断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提升服务能力。干部能力素质直接影响事业兴衰成败。我们将大兴学习调研之风,加强政府系统干部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增强干部信息获取、招商引资、服务实体等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健全完善政府运行机制,推动政府干部更好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发展一线,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弘扬实干作风。我们将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亲力亲为、真抓实干为导向,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工作,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提升行政效能,强化决策事项跟踪督导落实,大力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庸政懒政怠政现象,以实打实、点对点、硬碰硬的钉钉子精神,确保定下来的事干一件、成一件。